再揭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练拳须从无极始

为什么说“练拳须从无极始” , 或者说练太极必先求无极呢?不从无极入门 , 抑或不先求无极 , 能不能练成呢?要回答这一问题 , 首先于理要明无极、太极、阴阳的含义 , 所谓“练拳须明理 , 理通拳法精”即此意 。
太极者 ,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天地万物之始也 。 古人认为: “天下万物生于有 , 有生于无” , “太虚之初 , 廓然无象 , 天地未开 , 混沌未分 , 阴阳无形 , 动静无始 , 元气混而归一” 。 其形无可名 , 古人将此名之无极 , 并以一个空圈象形之 , 来说明无极的含义是:空空洞洞、混混沌沌、无色无象、无声无臭、无端无形 , 无一物而包万物 。 所谓无一物而包万物的意思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万物之理已寓其内 , 即古人谓“象数未形理已具 , 未有天地之先 , 毕竟先有此理” 。 无极的本质特征是“静” , 即内外俱静 。
古人又认为: “太极生于无极” , “太极本无极 , 自无而有 , 生化肇基 , 化生于一 , 是名太极” 。 太极的含义是:由无极而现有机 , 遂太极生焉; “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 , 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 。 太极的本质特征是:静极生动 , 外静内动 , 静中有动 。
太极动静而阴阳分 , 动静便是阴阳 , 阴阳便是太极 。 所以古人认为: “化生已兆 , 必分阴阳 , 阴阳既合 , 必有发生” 。 太极分开来 , 只是一阴一阳 , 阴阳分而天地立;阴根于阳 , 阳根于阴 , 阴阳相合 , 万物化生 。 根据这一思想 , 古人在无极的空圈内画了一对动静旋转开合对称的黑白鱼 , 分别代表阴阳二气 , 黑者为阴仪 , 白者为阳仪;黑中含一白点为阴中有阳 。 白中含一黑点为阳中有阴 , 以此来说明阴阳开合旋转互为其根、互相调济而滋生万物的交合之理 。 这就是相传至今的阴阳太极图 。 其本质特征是:阴阳互济 , 动静相兼 。
总起来说 , 就是无极一动生太极 , 太极动静阴阳分 , 阴阳开合万物生 , 生生不息理循环 。 这就是太极阴阳之理 , 也就是古人编造的理论依据 , 亦是今人习练太极拳的理论指导 。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以后 , 就要在理的指导下 , 从无极开始生太极 , 由无极入门练太极 。 求无极的方法就是静站无极桩 。 选择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之处 , 自然站立 , 周身放松 , 屏除杂念 , 收心求静 , 逐渐使自己心定神宁 , 身心虚静 , 物我两忘 , 一念无思 , 一物无有 , 躯体如同虚空无物一般 , 而进入一片空空洞洞的无极景象 。 如此静心站立静待其动 , 纯任自然 , 待到至虚至静时 , 复有一点灵犀生于气海之中 , 由无极而现有机 , 静极生动 , 动则太极生焉 。 要坚持不辍、时无间断地静站久站 , 于无形中渐生太极一气 , 于无形中渐渐感而遂通 , 则功力与灵气俱增也 。
其次 , 于拳须明太极拳的性质 。 太极拳是内功拳 , 以修炼内功为本 , 内外俱练 , 内壮神勇 , 外强筋骨 。 太极拳的内功威力是靠太极拳的刚柔内劲来体现的;太极拳的内劲是拳术的统帅和核心 , 拳若无劲 , 其术无用 , 而太极拳的内劲是以精、气、神为物质基础的 , 精满气足神聚 , 则内劲自然浑厚虚灵 。 其用时 , 劲贯着中 , 功助拳威 , 要刚有刚 , 要柔有柔 , 刚柔兼至 , 忽隐忽现 , 疾如闪电 , 惊似炸雷 。 拳谚云:拳无功 , 一场空;力不敌法、法不敌功 。 内功为之根本 , 得其一而万事备 。 没有充足的内气 , 的威力是不能体现出来的 。 所以 , 太极拳特别注重内功的培养 , 以功为本 , 以养为主 , 以拳为母 , 三者合一 , 方能成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