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试教育还有多久( 三 )


这时候很多人说,学英语对大多数人更多的是了解西方 。 那我们这里就需要对了解做一个程度划分了,他们的历史哲学,风土人情,文化价值,宗教信仰,就包括他们的教育 。 我们的记录片,还有翻译的他们的纪录片呈现出来的,这些都属于了解,如果你觉得不够,你还要去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这是比较深入的了解 。 如果还不够,你要去读原著,那就不再是了解,或者至少对普通大众来说不是了解,这是研究 。 通过原典甚至西方的报纸,你可以得出自己的一套结论出来,这是研究成果 。 如果得不出,那白研究了,最后除了50步笑100步的去嘲笑那些没读过原著的人,其实什么贡献也没做出 。 为什么30年前,中美教育考察团互访之后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现在却是相反的结果 。 这是因为双方都只看到了学生知识的得到,而忽略了知识的浪费 。 就是现在的国际权威教育评比机构,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站在西方的教育观上,只需要考察学生知识的得到,却忘了中国教育除了知识的得到,还有知识的浪费 。 就高中所学,中国学生的确是世界第一,但是到了真正的实用和深入研究上,中国学生的知识浪费也是世界第一 。 没有太多知识浪费的就是刚才说的那极少数的学霸精英了 。 当一代人都普遍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再指着某个人了,必须反思整个教育体系,英语对大众来说就是知识浪费首当其冲的学科 。
而且,有一点我们必须警惕,当我们对一门外语的重视已经超过对母语的重视时,我们就走上了文化被征服的道路 。 语言,始终是承载一个国家文化的物质载体 。 只有立足在中华文化的精髓上,找到灵魂的归属地,才可以有大的胸怀面对世界文化,大声说出:“拿来!”才可能真正培养出学贯中西的大师 。
第三,我们的改革核心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变,需要新的教材和老师 。 老师不是说要更换,而是要对不足的领域增加,对已有的进行再培训 。 任何职业都应该是终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尤其如此 。 不能只依靠教师用书和教辅资料 。 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是教材的编写人,他们是知识传授的直接行为人 。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引导学生的自主理解,他们的教学方式,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意识和知识的传输过程 。 老师不需要想办法的去维护自己的权威和教科书的权威,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兴趣领域和天赋所在,最终让每个人真正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提出无数老师也解答不了的问题,那也可以引导他们去自己思考 。 对知识掌握的考察不是要用分数进行统一标准的区分,而是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方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 然后在15-18岁我称之为定向教育的阶段,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划分,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区别教授,应该从职业逆推教材内容,通过减少知识浪费的手段增加实际知识获得 。 最终让每个人树立起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同时拥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归属感 。 这样,教育才算成功 。
很多担忧中国教育的专家教授,也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也从不同程度制定了新的教材,和教学手段 。 但是这里还是三个问题,一个是刚才说到的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地位不对等 。 第二是这些专家教授由于长期的学术研究而很难放弃权威的术语,放低姿态的与中小学生平等探讨问题,或者说与中小学老师探讨 。 让他们这么做也是强人所难,毕竟大家都忙,认知高度也不一样 。 所以我才呼吁,与我一样关注教育的半吊子书生来进行实践,来尝试编写教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我 。 第三,这些专家出身于985,211这类高校,包括他们的学生,都往往站在他们的精英需要来进行改革,我刚才已经说过,对于那些学霸精英来说,他们知识的浪费程度低,所以他们很多都还觉得自己高中的东西非常有用 。 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方式显然是要出问题的 。 因为人与人本身就是不同的,让别人都按照你的方式来,最终选出来的是本就跟你一类的人,而跟你不一样的人却成为了这条道路的陪葬品 。 知识分为两类,一种是某种领域内的,这种知识接受程度不同选拔的是不同程度的专业人才,一种是如道德礼仪,社会常识,科学常识,人文常识这样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并且用来对待生活的 。 我们这些半吊子书生在第一类上肯定还不行,那么就应该在第二类上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