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试教育还有多久( 二 )


国家在战略调整上,显然也认识到了问题,并且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 。 所以,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计划;所以,温总理说“中国应该有50%的人进入职业教育”;所以,中国从2010年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后,各省市、各大学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尝试 。 就目前的效果,以我了解的情况,无论是北京,上海,山东,还是安徽,江苏,四川等省,基本上还是换汤不换药 。 或者说这些措施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案 。

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要解决对教育改革认识上的三大误区 。
第一,我们进行的教育改革不是要反对和取消高考 。 有很多人听到教育改革,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认为就是回到文革时代,认为就没有改变命运的途径了,认为就完蛋了 。 所谓的“高考改变命运”已经被神化,被当做教条了 。 改变命运的本质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改变就业,尤其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靠脑力劳动来相对轻松的养活一家 。 这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今天,低收入群体逐渐转向中产阶级的过程 。 但是,今天的80后有多少真正觉得自己改变命运了,达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过着身心愉悦的生活,对工作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感激?现在恰恰出现了一种普遍性的子承父业的局面 。 对精英阶层来说,这是必然的,但是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恐怕违背了初衷 。
既然是改变就业,那就不应该只有考试这一种途径 。 在一些普通工作领域,就业与职业直接挂钩,职业与职业教育就应该直接对口 。 但是现在很多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几乎成了中国教育教出来的问题少年的收容所 。 而社会对高考的崇拜也加剧了职业教育的严重滞后甚至倒退 。 我想很多现在在普通的中层干部或者稍低一些的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以前都是大中专培养出来的,而现在的职校反而在这个层次上不是主力了,这就是教育的倒退 。 对于低收入群体,改变命运其实最现实的就是进入中产阶级,这也是国家阶级结构走向稳定的重要步骤 。 而现在的学校普遍宣传的好好考试,升官发财的思想于个人来说是不现实的,于教育来说是不科学的 。 所以给职业教育换血,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改革中的重要环节,这需要国企带头,民企跟进,建立或改善一批真正以实践,实习教学为核心的职业技术学校 。 德国这样以制造业闻名的国家,在高中阶段有38%的人进入职校,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也应该至少有45%进入良好的职校 。
第二,对西方的学习了解不应该是全民英语教育 。 我们的专家教授们总说,我们比西方落后,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要读西方原典,我们要留学深造,这些我都不反对 。 我只说两点,一,一个学科的树形发展永远是建立在质疑和创新的基础上,当我们必须得读原典而不敢对翻译的教科书挑错的时候,那么且不说西方人都还没找到一种绝对完美的理论体系,学得再多学得亦不过是一种对权威的维护和继承,在尚失了质疑能力的时候也失去了创新精神 。 我曾经有一个观点,外国学生的研究只用把时间花在他的专业上,而中国学生需要同时在专业和英语上,别人是专业天赋+努力研究 。 我们必须是专业天赋+语言天赋+双倍时间 。 尽管这有些不公平,甚至有些愚蠢 。 但不可否认,中国有这样的精英做得到,985工程院校的学霸们就是这样的典范 。 但精英毕竟是少数 。 所以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中国重点院校里面最后走到这一步的恐怕不到10万,且不说他们即使全部留在国内也还远远不够创新发展 。 中国每年1700多万进入小学的孩子,最终要把英语作为一生的职业技能或者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的人也不会超过5% 。 德国和芬兰的孩子在15岁至18岁的时候基本就能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并树立起高尚的职业理想 。 而中国这个时候的大多数孩子却要去学自己一辈子都不用的东西来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这不是走弯路了么 。 即便是钱学森,钱钟书这些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科学和精神财富的大师也不是从幼儿园开始,连汉语都说不清的时候就开始学英语的吧 。

推荐阅读